在學習ACCA時,accounting postulate是什么意思?想了解該詞語的意思的同學,不妨看看這篇文章!

會計假設什么意思?
會計假設亦稱會計的前提,是指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根據以往的會計的實踐和理論,對會計領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項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假說或設想。
五項會計假設
1、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上假設企業法是一個獨立的實體,會計關注的中心是企業而不是業主、合伙人。會計主體假設產生的原因在于恰當地維護業主投入到企業的資本的需要。
2、持續經營假設
即假定每一個企業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面臨破產和清算,因而它所擁有的資產將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擔的債務,也將在同樣的過程中被償還。若企業不能持續經營,就需要放棄這一假設,在清算假設下形成破產或重組的會計程序。
3、會計分期假設
這一假設規定了會計對象的時間界限,將企業連續不斷不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干較短時期,以及提供會計信息,是正確計算收、費用和損益的前提。
4、貨幣計量假設
這一假設規定了會計的計量手段,指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成果可以通過貨幣反映。它暗示含了兩層意思,即幣種的*性和幣值的不變性。
5、權責發生制假設
將權責發生制放到假設的層次突出了權責發生制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的地位。以權利或責任是否發生為依據來判定、安排經濟業務是否進入會計信息系統以及進入會計信息系統后的位置,它高于其他的會計確認原則。
會計假設的影響
會計假設的設立是為了引申出相應的會計原則,如:持續經營假設可說是*重要的假設,它是資產計價的*重要的基礎,衍生了歷史成本、折舊、資本保持等會計原則。它使會計的重心轉向了未來,資產計價應依據公司的長期收益能力,除非資產價值的變化對持續經營價值產生影響。
否則就沒有必要對資產進行再估價。加上幣值穩定假設,歷史成本就成為資產價值的一種重要形式;固定資產的購置為了長期使用,應采用折舊的形式,按使用期限將固定資產的價值分期轉換為費用;由于股份公司必須保持資本完整,才能確保經營的連續性,而為了保全資本,企業只能從累計利潤支付股利,又導致了*區分資產和費用的必要。戳:“各科必背定義+歷年真題中文解析+20年BPP習題冊(PDF版)”

會計分期假設首先為持續經營提供了技術的可行性,其次產生了本期與非本期的區別,以計算定期收益,使成本與收配比的問題。
又如權責發生制假設,要在交易或事項發生時而不是在收到和支付現金時確認其影響,并將它們記入相聯系的期間的會計記錄并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反映。由此導致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原則,同時又要考慮應計和遞延費用以*計量利潤。
網絡的出現及迅速普及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給現行的會計理論和實務帶來一場*的革命。總結現階段網絡環境給現代會計假設理論帶來的影響,預測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會計假設理論的發展趨勢,是現代會計研究的重要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