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易懂的理解“固定資產試運行銷售的處理”?大白話

試運行的意思就是固定資產還不能直接正式投入運行,需要進行調試、嘗試、試生產之類的,也就是說,試運行是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的最后一個階段。

固定資產試運行銷售的處理,就是企業將固定資產在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或者研發過程中生產出來的各種產品對外銷售,這個銷售應該如何進行會計處理的問題。

1.如何確認

試運行的目的就是測試是否能夠正常運行,生產出來的一般就是樣品之類的產品。雖然是試運行,但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和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后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什么區別,那就屬于企業的存貨,按照我們在上一章學的存貨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就行了,也就是確認收入和結轉成本

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不符合企業存貨的規定(也就是不屬于存貨),那屬于哪種資產就確認為哪種資產就可以了,反正終究是企業的資產。

由此可見,試運行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單獨確認為企業的資產的,就按照對應的資產進行處理,比如存貨相關支出就在確認收入時結轉成本,對應的支出不計入固定資產成本。但是,測試固定資產是否可以正常運轉而發生的不能形成資產的支出,屬于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的必要支出的,應當計入該固定資產初始成本,這個和前面所學一致。

再強調一下,這里一定要注意:在試運行階段,測試是否可以正常運轉而發生的必要支出,計入固定資產成本;測試是否可以正常運轉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單獨確認為資產(如存貨)。

2.計入哪個報表項目

試運行產品在對外出售時,需要判斷是否屬于日常活動。如果是正常的對外銷售產品,就屬于企業的日常活動;如果是報廢毀損或不能正常使用了而對外出售的,就屬于非日常活動。

如果出售屬于日常活動,就在財務報表的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中列示相關收入和成本。

如果出售屬于非日常活動,就計入財務報表的資產處置收益等科目,這個科目的具體意思在第三節固定資產的處置部分會詳細學習,這里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