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編看到有朋友說不太會做CMA考試的備考規劃,那么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進入到CMA考試的備考節奏中,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下CMA考試的整體備考規劃,下面來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總體時間框架:基礎建議

IMA官方統計全球考生平均需投入 450小時有效學習,單科 200-300小時。按每日學習時長推算:

考生類型總周期每日學習關鍵策略

零基礎/跨專業10-12個月2-3小時優先報考P1,額外1-2個月打基礎

財會專業背景8-10個月1.5-2小時可嘗試雙科聯報,利用專業優勢

在職考生10-12個月2-3小時拆科報考,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學生/全職備考6-8個月4-6小時雙科聯報,加速通關

 核心原則:周期超過12個月易產生倦怠,建議以 3周為一個模塊設定小目標(如"第1周拿下財務報表分析")維持動力。

二、四輪進階式備考規劃(以8-12個月為例)

第一輪:基礎框架階段(12周/90小時)

目標:系統學習100%考點,完成首輪課后題

周任務示例(在職黨)

工作日:每晚1.5小時精讀教材,按P1→P2順序學習,優先高權重章節

P1:成本管理(30%)、財務決策(25%)

P2:財務決策(25%)、公司金融(20%)

周末:3小時梳理章節邏輯,制作思維導圖串聯知識點

工具:使用官方教材(Wiley或Gleim),配合網課理解難點

避坑:此階段不追求速度,重點標記難點,建立完整知識框架。

第二輪:強化刷題階段(8周/60小時)

目標:題量堆到2,000道,建立錯題本

執行細節

每日:40題(選擇+情境),當晚復盤,分析錯誤原因

速度訓練:選擇題1.5分鐘/題,情境題25分鐘/道

重點突破

P1:成本管理章節(標準成本差異、ABC、本量利)計算題占比50%,必須手算3遍

P2:財務決策章節(NPV、IRR、WACC、資本結構),公式卡20條,每天10分鐘默寫

新增考點:P1的"科技與分析"(RPA、Excel Power Query)僅考概念,看官方10頁補充材料即可

工具:官方配套習題、普爾文模擬系統

第三輪:模考沖刺階段(4周/35小時)

目標:熟悉4小時節奏,提升速度,適應機考界面

周任務

每周1套官方Mock:嚴格限時4小時,全真模擬考試環境

二刷錯題本:查漏補缺,重點記憶易錯公式

情境題模板:總結答題套路—— "先定性描述→再列公式計算→最后關聯績效指標分析"

背誦關鍵內容:IMA職業道德聲明案例庫、高頻定性考點

時間管理:考前2周調整生物鐘,確保上午時段大腦處于*狀態(CMA考試通常在上午)。

第四輪:考前急救階段(2周/15小時)

目標:鎖定70%必拿分

執行清單

重做近3年Mock錯題:確保相同錯誤不再犯

倫理與定性速記:背誦高頻定性考點(如COSO框架、EDR流程)

公式口訣:每日默寫核心公式1遍

機考界面模擬:至少模擬1次,避免操作失誤

>>>點擊領取CMA考試備考資料

三、分科目執行細節(2025年權重)

P1《財務規劃、績效與分析》

章節權重核心策略

成本管理30%計算題大戶,標準成本差異、作業成本法(ABC)、本量利分析,必須刷3遍

內部控制15%COSO、企業風險管理(EDR)、審計流程,情境題集中區,用思維導圖記邏輯

科技與分析5%RPA、Power Query等僅考概念,投入產出比最低,快速過一遍即可

P2《戰略財務管理》

章節權重核心策略

財務決策25%NPV、IRR、WACC、資本結構,公式卡20條,每天10分鐘默寫

投資決策20%現金流計算、風險分析,與P1成本管理聯動復習

職業道德10%必拿分,熟記IMA職業道德聲明案例庫,避免理論化作答

四、不同人群定制化建議

1. 零基礎/跨專業考生

延長基礎階段:增加1-2個月學習基礎會計術語和邏輯

先攻P1:P1偏基礎,適合建立管理會計思維

工具:使用CMA官方中文教材,降低語言門檻

2. 在職考生(時間碎片化)

利用番茄工作法:25分鐘專注+5分鐘休息,提高單位效率

早晚*1小時:早晨記憶公式,晚上刷題復盤

周末集中突破:周六3小時專題突破,周日1小時錯題復盤

拆科報考:避免壓力過載,半年內專注通過一科

3. 學生/全職考生

雙科聯報:6-8個月沖擊雙科,縮短拿證周期

每日4-6小時:上午精讀教材,下午刷題,晚上復盤

搶占2月/4月考位:備考氣候適宜,避開期末/求職季

五、關鍵工具與避坑指南

必備工具清單

計算器:德州儀器BA II Plus,提前20分鐘練熟TVM、CF、STAT功能

題庫:官方配套習題+近3年Mock題(重復刷+錯題本)

思維導圖:Xmind或手繪,梳理預算編制流程、資本預算決策等邏輯鏈

時間管理:Forest、番茄鐘APP

三大避坑

盲目延長周期:超過12個月易倦怠,設定3周小目標保持動力

忽視考位預約:報名成功后7天內務必預約考位,錯過無法參加考試

輕信"密卷":2024年考綱改革后命題更靈活,吃透官方教材才是根本

六、2025年最新趨勢提醒

命題靈活性增強:情境題占比25%,強調實際案例分析能力

科技與分析權重:P1新增內容雖僅5%,但反映IMA對數字化轉型的重視

職業道德必考:P2道德題需結合IMA職業道德聲明案例庫,死記硬背易失分

一句話總結

CMA備考的核心是 "規劃+執行+復盤" 。在職考生建議拆科、拉長周期、碎片化學習;學生/全職考生可雙科聯報、集中突破。無論哪種路徑,450小時的有效投入是通過的底線,而錯題本與思維導圖是提分的兩翼。

>>>點擊咨詢CMA考試重點內容或者其他CMA考試相關問題